上海交大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
点击次数:1281 发布时间:2014-07-16 |
7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视察了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位于青浦区金泽镇河祝村瓢河村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副校长黄震、科研院副院长粟莹、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邱江平,以及金泽镇相关负责人等参加。 严隽琪视察了我校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实施情况。邱江平向严隽琪详细介绍了工程的建设背景、采用的技术原理、开发和推广应用情况、工程运行管理特点等。 “这项污水处理工程,村民需要自己支付费用吗?”“一天能处理多少吨污水?”“污水处理后,能够达到什么标准?”每到一处,严隽琪边视察,边询问工程的造价、资金来源、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污水与城市污水处理的区别等情况。 据邱江平介绍,该污水处理站采用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自主研发的“交大滤池”污水处理工艺,服务瓢河村民391户,处理量为120吨/天,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工程于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运行稳定。 当听到相关费用由镇、村来承担,村民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而且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严隽琪非常高兴,对项目给予肯定:“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让百姓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对环保也很有价值”。 早在2008年,严隽琪在《解放日报》上看到关于“交大滤池”的报道,当时觉得很有意义,一直牵挂着这一技术的后续发展情况。当她得知该技术已在上海、安徽、湖北、云南、浙江、山东等地得到了推广应用,已建和在建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500余座,服务农户超过60000户时,严隽琪指出,当前,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上海交大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值得肯定。她希望学校大力支持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推广应用,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加强成果孵化转化和宣传推介,使这项成果惠及更多农村地区。 |
![]() |
||
|
||
![]() |